口译是一种超过语言和文化的特别交流形式。起初,口译产生在瞬时条件下,译员没有充足的时间打磨译文,而笔译员却有充足的时间加工语言。并且口译交流所涉及的是口头语言,因此深圳翻译公司建议不能随便用翻译尺度来权衡口译交流。
其次,口译交流是在真实交流情况中的独立工作。在这种独立工作中,口译所涉及的主题多种多样且无法预测,译员无法查辞书,翻阅资料,向其他译员寻求资助,因此,译者必须在口译交流前具备跨语言跨文化的口译知识,而文笔翻译可以在翻译运动中得到相应的知识;同时,在这种即时的翻译交流中,要是想到达到交流的成功,译员必须立刻作出反应,不然交流就会受到影响乃至失败,这一点与文笔翻译亦是有所差别。
根据刚的观点,如果我们将文笔翻译的标准应用于口译活动中,而无视两者之间的差异,则会出现严重的后果。例如,口译员很可能会感觉疲劳,伴随的症状如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以及听觉能力的下降;口译员会丢失大量的信息;口译员甚至会有理解上的困难,而在正常情况下这些信息是很容易被理解的;口译员会频频出现口误甚至沉默。鉴于以上口译与笔译的差异以及会出现的严重后果,依据口译的特点寻找口译的标准是合情合理的。
虽然口译活动享有较长久的历史,但是口译研究却远远落后于翻译研究,尤其是在翻译标准方面。蔡小红指出,口译标准研究在西方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而在中国,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后期,在中国,严复的“信达雅”在翻译标准方面有重要的影响,所以大多数口译标准都源于此,基于口译活动的时间局限性,很多口译标准由此产生。李越然提出了“准,顺,快”;梅德明的“准确,通顺”,王学文的“忠实,达意,迅速”;李芳琴的“信,达,切”;钱伟提出的“口译翻译灵活度”旨在说明口译员应将原语言的意图,交际的环境,交际的效果考虑在内,来控制口译的灵活度;刨刚提出了“全面,准确,通顺”;仲伟合总结出了“多重翻译标准”,而在多重翻译标准中,最主要的是忠实和迅速;目前,口译的标准研究由一般原则的比较概括的经验总结转向为直观量化研究。
翻译标准在文本的基础上发展比较完备,但由于口译与笔译的差异,根据口译本身的特点来寻找口译标准很合理;其次,口译标准大多是口译员的自我总结,从宏观方面能够很好地指导口译,但同时,口译的跨学科研究势在必行,我们应该从该方面入手寻找更加全面的评价标准;第三,运用参数和比例来评价口译质量是一种静态评价,可以运用到译员培训和测试,但在真正的动态口译交际活动中,会出现一些场景,即使每个参数都符合,也无法达成交际的成功,所以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动态和静态的口译是大势所趋。
在深圳翻译公司译雅馨看来,口译的标准以及差异主要是从他们的一些本质来区别的,如果有对口译相关的疑问以及有口译需求可以咨询译翻译公司译雅馨。
上一篇:口译笔记实战技巧有哪些?
下一篇:非文学翻译能力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