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黄帝内经》时,译者遇到的首要问题是难解古文之意。历代虽有注疏、校勘,但由于年代久远和辗转传抄,多有讹误。近世以来,为了便于阅读和理解,白话译本应运而生。动笔翻译之前,我们参阅了七八种流行的白话译本,觉得这些译本对于不谙熟古文的读者来说,的确方便不少,但却掺杂有译者个人的理解和发挥,颇有演绎《黄帝内经》之嫌,易使人以为原文便是如此.我们在翻译《黄帝内经》时,虽然也参考了一些白话译本以确定某句话或某个概念的确切含义,但墓本上是按照原文的语言结构和表述方式翻译的。
《黄帝内经》是一部流传千古的经典著作,其对中国医药学的意义恰如《圣经》之对于西方文化一样。所以在翻译时,不管出于什么考虑,都不得对其内容和风格肆意损益。对于目前理解不一或无法解读的部分,翻译时宁可存疑,也不应任下结论。翻译时当然要考虑读者的理解,但读者对异域文化的理解总是有一个过程的,不可能一跳而就。所以译者不能为了读者的理解,而对译文大加衍化。实际上在衍化译文的过程中,译者个人的思想和观点就被有意无意地渗透其中,其结果是以文害意,不利于在译文中保持原作思想的原质性。
为了最大限度地在译文中保持中医经典原文的实际内涵,我们在翻译《黄帝内经》时确定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译古如古,文不加饰”。就方法而言,基本概念的翻译以音译为主、释译为辅,篇章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以此法翻译之译文,读起来虽不十分流畅,但却能最大限度地保持原作的写作风格、思维方式和主旨思想。
语言国情学认为,凡是含有国情的概念均应音译,以利于保持其基本内涵。中医基本理论中的核心概念均含有国情,如阴阳、五行、脏腑、精、气、神等等。这些概念 在英语语言中基本没有完全对应的说法,翻译时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完全表达清楚原文的内涵。如“精”现在一般译作essence,“神”一般译作spirit或mind,这种译法其实只表达了中文概念的部分内涵。对于诸如此类的概念,我们在翻译时均予以音译,另以括号形式将现行译法作为一种文内注解附于有关音译概念之后,以帮助读者理解。如“精”译作Jing (Essence),“神”译作Shen (Spirit),“五行”译作Wuxing (Five Elements)。译文自始至终采用这种音译加文内注解的译法,表面上看好像重复累赘,实际上却是不断地向读者传递来自远古的原质信息,使读者明白括号中的注解只是一种辅助解读手段或该概念的表面之意,而非其实际内涵。
中医上一些特有的病名,因其所指与现代医学相关的疾病并不一定完全相同,我们在翻译时也采用了音译加注的方法予以解决.如中医上的消渴病现多译为diabetes,实际上中医消渴病的概念远宽泛于diabetes。类似这样的疾病名称,译文均采用音译加注的方式予以翻译。
有一些中医的基本概念目前有较为流行的译法,如“五行"译作five elements或five phases,“三焦”译作three warmers/burners/heaters或triple energizer,虽较为流行,实未合原文之意。作为经典著作的翻译,我们一般不采用这种似是而非的译法,仍以音译为主,注解为辅。
还有一些世界卫生组织所颁布的译法.如将经脉译作meridian,任脉译作conception vessel,督脉译作governor vessel等,因其与中文原概念之意仍有悬隔,翻译时我们根据“译古如古”的原则对其作看适当的调整。如将经脉译为channel,因为古人视经脉如经隧,且用channel翻译“经脉”也很普遍。而任脉和督脉之“脉”实非vessel,故仍音译为Renmai和Dumai.
在文章的翻译上,我们原则上遵守原文的结构形式和表达方式,译文中尽量不增加词语。但由于古汉语的表达特别简洁,翻译时若不增加字词,有时很难使一句话结构完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适当增加一些词语,以便使一句话结构完整,表达流畅。像这样一些为句法结构的需要或语义表达的需要而增加的词语,译文均置于中括号【】之中。译文中频繁出现〔〕,的确有碍瞻观,但惟有如此方能保持原文的原质性,使读者理解何为原经文之语,何为注解之语,从而防止衍文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