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翻译专业的小伙伴。都知道了有一个同传类型来自与法语的“窃窃私语”。没错。这就是耳语同传。耳语同传又叫低声口译。就是译员坐在或站在一到两位听众后面或中间。在不用同传箱和耳机的情况下依照同声传译的要求轻声的将发言人的话翻译给听众。很多人都认为。耳语同传不如坐在同传箱中使用设备的同传人员“高级”。其要求自然而然不如后者高。但我认为。耳语同传因其特殊的工作性质。具有使用设备的同传人员所不具备的难度和特点。
在一些人看来。耳语同传因为不需要用到设备。所以就不用翻译得那么准确。做成短交传或只翻大意就OK了。但站在听众的角度想想。谁不愿意摄取更多的信息呢?如果演讲者做了两分多钟的演讲。身为翻译的你只跟听众说“他/她正在向大家表示感谢”。那让听众会怎么想呢?如果不能根据演讲者所发言的内容及时做出回应。那听众对耳语同传的印象就会大打折扣。所以。耳语同传译员要尽可能的做到准确、及时。
与使用设备的同传相比。耳语同传存在两个优势:一是在译员尽最大努力的前提下。准确度上可以略逊于使用设备的同传。因为。缺少同传设备。译员面对的干扰因素就会增多。不仅要捕捉演讲者的声音。还要努力屏蔽外界所带来的干扰。这些势必会对翻译的质量带来或大或小的影响。因此。译员在尽自己最大努力、保证语句和逻辑框架整体完整顺达的前提下。允许出现跳词跳句的情况。二是译员出了同传箱可以近距离的跟听众接触。可以根据听众的表情和神态及时调整自己的语句和用词。当看到听众脸上露出不解或疲惫的表情时。可以将自己的语速放慢些。一切为听众而考虑。
与使用设备的同传相比。耳语同传最大的挑战就在于:译员的抗干扰能力要高;现场控制能力要高;体力要高。耳语同传不仅需要克服上述挑战。有时还要应对来自现场的突发情况。说得简单些就是。坐在同传箱里的译员过一段时间就会进行一次轮班。听众有时分不清是哪位译员在翻译。但出了箱子的耳语同传坐在那里就一目了然了。有时会直接遇到精通双语人士的质疑。每一次的现场突发情况。都考验了译员们的心理素质和反应能力。所以说。耳语同传比坐在同传箱里的译员挑战性更大。